美國與伊朗「要打不打」,夾在中間的伊拉克成「炮灰」?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起了伊拉克戰爭。但直至2011年12月美軍全部撤離,美方也沒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6年後,特朗普政府多次公開表示,伊朗及其支持的什葉派民兵組織正在計劃襲擊美國在該地區的駐軍,來自伊朗的威脅逐漸升級。不過,美國卻並未給出實際的證據以支持該指控。
據《紐約時報》,許多人將美國近期對伊朗的指控類比於2003年小布希政府在入侵伊拉克前的指控,更有人擔憂,16年後,美國又要以一個未經證實的指控對伊朗開戰了?
事實上,美國與伊朗近來互放狠話、小動作不斷,正處於「要打不打」的邊緣地帶。
兩國隔岸「互懟」,卻苦了夾在中間的伊拉克,不得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平衡好與美伊兩國間的關係。然而,伊拉克的地理位置與戰略意義,卻使得它可能成為美國與伊朗之爭中的「炮灰」。
美伊「互剛」,海灣局勢一觸即發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從去年就開始了。
2018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同時部分重啟對伊制裁。此後,美伊之間的「嘴仗」就未停止過。
至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收緊對伊政策。一方面,美國全面截斷伊朗石油出口,試圖卡住伊朗的經濟命脈;另一方面,美國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並於近期向波斯灣海域增派「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及B52轟炸機特遣隊,對伊朗形成軍事威懾。
5月15日,美國國務院再下令,要求所有美國政府派駐伊拉克的非緊急人員立即撤離伊拉克,包括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和駐埃爾比勒領事館人員。據CNN報道,國務院高級官員稱,這是在面對伊朗「迫在眉睫的威脅」時的必要舉措。
而伊朗方面也不甘示弱。
伊朗多次正面「硬剛」,稱不會屈服於美國的「高壓政策」。同時,伊朗將美國所有軍隊列為「恐怖組織」;5月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協議中的部分條款,不再對外出售重水和濃縮鈾。
雙方舉動使得海灣地區局勢一觸即發。
伊拉克成美伊之爭「炮灰」?
在美國與伊朗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中,與這兩個國家都曾開戰的伊拉克卻忽然成為了焦點。
據半島電視台報道,當地時間15日,在美國宣布撤離駐伊拉克的所有非緊急人員后,德國和荷蘭軍方宣布暫停他們在伊拉克的軍事訓練行動。德國國防部發言人Jens Flosdorff稱該地區局勢緊張,但強調目前「無實質威脅」。
據CNN報道,美方此次宣布撤離駐伊拉克人員,是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突訪伊拉克之後決定的。蓬佩奧在訪問中要求伊拉克「確保他們能保護在伊拉克的美國人」。
據報道,蓬佩奧出訪前曾收到情報,稱在伊拉克的美方人員受到伊朗及其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威脅,他此次到訪伊拉克就是為了「敲打」伊拉克。
伊拉克方面則否認稱,並未發現有針對美方人員的襲擊行動。不過,據《紐約時報》報道,被「打怕了」的伊拉克官員稱,他們已經警告與伊朗有關聯的武裝組織保持克制,避免採取任何會引發美方報復的舉動。
伊拉克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Sayed al-Jayashi稱,「過去兩天我們一直在與各組織召開會議,傳達政府信息——若是誰做出了什麼事情,是他們的責任,而不是伊拉克的」,「伊拉克政府有責任保護在伊拉克美國人的利益」。
不過,雖然美國與伊朗之間的局勢愈發緊張,許多伊拉克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他們肯定打不起來。
曾參與過兩伊戰爭與美國對伊戰爭的伊拉克人Salim Abu Hassan稱,「這些都只是口頭言論,只是互相威脅罷了」,「伊朗和美國都只是試圖叫得比對方大聲」。另一位民眾Ali Selim也表示,「我並不擔心,伊朗和美國都害怕對方,而且兩國之間肯定會有調停者的——也許是歐洲」。
《紐約時報》稱,現在的局勢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有類似之處,但最大的不同在於,2003年的小布希政府獲得了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盟友的支持;但2019年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強硬立場卻支持者寥寥。
據《衛報》報道,美伊之間的緊張局勢引發歐洲國家憂慮,但他們主要指責特朗普政府挑起爭端,而未跟隨美國腳步指責伊朗。歐盟方面多次重申維護伊核協議,同時敦促美伊雙方保持克制,勿使局勢再度升級引發不可控的戰爭。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於音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