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窮困潦倒到首屈一指,李光耀改變新加坡就是靠這件事

 

生於殖民地,長於戰爭中。世界名校留學,深受東西兩個文化影響。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一個國家,這就是新加坡的大家長,設計了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李光耀。

┃動亂中尋夢

李光耀,GCMG,CH(英語:Lee Kuan Yew,1923年9月16日-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國父,20世紀世界主要政治家之一。

 

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村,大埔縣為純客家區域,因而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其曾祖父李沐文於1862年下南洋謀生,最終定居於當時屬於英國海峽殖民地的新加坡。

李光耀是父親李進坤(Lee Chin Koon)與母親蔡認娘(Chua Jim Neo)的長子。而對李光耀人生教育影響最大的並不是父母,而是祖父李雲龍(Lee Hoon Leong),由於其祖父自小對李光耀施以英語教育,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國文化強烈影響。

1935年,12歲的李光耀考入新加坡的萊佛士書院。這所學校由新加坡的發現者及首任總督、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於1823年6月5日創辦,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基礎教育學校。

1942日本佔領新加披后,李光耀不得不被迫中斷高中學習,並在那時學習了日文,之後在當時的日本帝國大本營陸軍參謀部報道部工作。幾年後二戰結束,李光耀再次踏上求學的道路,1946年在親友的幫助下湊集學費,乘運兵船不列顛號遠赴英國留學。

起先,李光耀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受導師、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拉斯基的啟蒙,而產生了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思考。一年後李光耀轉學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在1949年獲得雙重一等榮譽學位,以名列榜首的成績畢業。

 

1950年,回到新加坡的李光耀開始從事律師工作,並在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一事名聲大噪,為他積攢了聲望與人氣,為日後的從政之路做好了鋪墊。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知識分子等在1954年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併當選為議員,正式踏入政壇。

┃一力定乾坤

李光耀對新加坡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的影響,開始於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的建立。二戰結束后,英國從日本手中收回了新加坡,再一次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但因為此時英國各殖民地興起了獨立浪潮,新加坡便是在那個時期成為一個自治邦,在英聯邦之內實行自治。

 

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在第一次自治邦政府選舉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

但這並沒有讓李光耀放心,由於新加坡勢單力薄,李光耀便與時任第一任馬來亞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商議讓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併,組成馬來西亞。由於此舉對馬來亞也頗有益處,因而在1963年,包括新加坡、馬來亞、砂拉越和沙巴等地一同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只不過,與馬來亞的合併並沒有達到李光耀的想象,很快新加坡就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發生了矛盾。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並且還推行使馬來人享有特殊待遇的政策,馬來西亞政府則對李光耀的批評不理不睬,雙方漸漸陷入僵局。

1964年馬來西亞政府將新加坡應上繳聯邦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進而在新加坡發生了種族騷亂,這徹底點燃了新馬之間的矛盾。由於擔心紛爭進一步惡化,馬來西亞政府在新加坡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不得不用這塊不到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來發展新加坡。首先,李光耀第一時間為新加坡尋求國際認同,1965年便加入了聯合國,同年加入了英聯邦。

在為新加坡尋找到了相對穩定的環境后,李光耀開始了對新加坡的改造。首先李光耀將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定為馬來語,由於深處馬來西亞的包圍,這不得不是為了自身安全的考慮,即使新加坡由70%的華人。同時,又將英語定為官方工作通用語言,教育政策一律用英語教學,這使得有一定教育水平的新加坡人都能掌握至少兩種語言,也讓新加坡與國際的接軌更加容易。

 

治安政策也是李光耀對新加坡影響最大的方面之一。雖然被日本殖民統治,李光耀卻在自傳里認為日本統治時期是新加坡治安最好的時候。這也讓他極為認同日本在統治新加坡時所用的方法——嚴刑峻法。用李光耀自己的話說,日本的方式其實就是"不聽話就打,開始時憲兵部整晚都是打人的聲音,後來慢慢就沒有了;但是,只要你聽話日本人會儘力做好管理者應該做的事情"。這使得新加坡成為當今世界最嚴刑峻法的國家,也是為數不多依然保留肉刑(包括鞭刑)的國家。

由於曾經在高等學府留學,接觸到近代化的知識與思想,這使得李光耀極為重視對新加坡現代化的建設。從1961年開始,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李光耀通過引進外資開設工廠、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開拓非洲市場等手段為新加坡的經濟找到了發展的出路;其後又引入金融、石化、電子工業、重工等產業。並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是新加坡成為經濟騰飛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可以說,新加坡整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以及發展方式,都是沿著李光耀所設計的方式與道路進行著。

┃堅守的價值

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設計,自始至終都沿著一個重要的精神或者概念,便是由李光耀為主在20世紀90年代所提出的"亞洲價值"。

亞洲價值,是李光耀所認為的源自於源遠流長的亞洲文化的亞洲精神,以透過良善治理、家庭的神聖性、多樣性的寬容、對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來達成社會和諧。

 

李光耀在1994年曾在接受訪問時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存在共享的"儒家主義"(Confucianism)價值,這並不是傳統的"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在上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根植於這些國家中的文化內涵,而這種文化內涵塑造了這些地方的社會文化面貌。

這些價值包括五個特性:第一,階層式集體主義,即對上級的尊敬與忠誠。第二,家父長制的菁英領導,即道德菁英領導下的德政。第三,人際互惠與調和,即避免和他人發生衝突。第四,社群利益與和諧,即以整個社群利益為主。第五,儒家式家庭主義,即重視家庭的作用。

李光耀相信,人性的某些基本方面是不會改變的。人性中有惡的東西,你必須防止它。而在東方文化里,個人離不開家庭,家庭屬於家族,家族又延伸到朋友與社會。李光耀始終以這種"亞洲精神"管理著新加坡,強有力的家庭、教育、儲蓄、節儉、努力工作是李光耀對新加坡、以至於每個新加坡人的要求。

新加坡提出的五大原則是對李光耀亞洲價值的最清楚闡釋:一、家庭比個人更重要;二、國之本在家;三、社會要尊重個人;四、和諧比衝突更能維護社會;五、文化之間不僅應和平共處更應互補。

對於新加坡這個國家本身來說,五倫孫它的教育、它的法律,甚至它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李光耀的"亞洲精神",如果說李光耀改變新加坡靠的是什麼,那邊就是這"亞洲精神"了。

┃批評與爭議

從1959年成為新加坡自治邦的總理,到2011年徹底離開政壇,這麼多年的政治生涯,在給新加坡帶了如今的繁榮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批評與爭議。

李光耀最有爭議的事情之一,便是對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打壓。在李光耀的政策下,所有學校都要以英語作為中小學第一教學語言,專門的華文學校不被允許存在,這使得新加坡華裔的華文水平一直在下降。這最終導致的最大後果便是以華文為教授語言的南洋大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不得不在1980年關閉。這招致了大量華裔,尤其是南洋大學校友的抨擊與反對。

嚴刑峻法也是李光耀為新加坡留下的最大遺產之一。之前講到,日式的治安政策使得李光耀篤信嚴刑峻法的理念。起先,新加坡著名的刑罰"鞭刑"主要是用在造成較大危害、判刑又不足以懲戒的罪犯身上。後來,李光耀在1966年公布《破壞法》,以維護市容為目的重罰破壞公私財產的行為,將鞭刑範圍進一步擴大,作為維持社會治安的工具。這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批評,被認為是"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有些人認為新加坡鞭刑違反了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但是新加坡不在此公約的簽署國當中,這也使得對此,國際社會也只能進行譴責,無法做更多的事情。

 

另一件讓李光耀受到爭議的事情則是其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的"優生學"理論。李光耀在這個理論中認為,人的聰明才智80%與遺傳有關,20%同教育和環境有關,文化程度高的婦女生的孩子智商高、素質好,所以孩子的發展前途遠大;相反,文化程度低的婦女生的孩子則不夠優秀,因而他鼓勵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結婚生子,而教育程度偏低的女性若選擇少生則可獲得現金"獎勵"。這一理論最終因飽受批評而沒有成為新加坡的國策,但也真實的體現了李光耀的"精英主義"立場。(作者:倬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