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年時間研究177個富豪:會賺錢的人,一般都有「這3個」習慣!
美國有一位著名理財規劃師湯瑪斯·寇里,曾經花5年時間做了一項研究。
他同時調查了177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以及128位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希望通過比對找出貧困人士的癥結所在。
最終發現,富人和窮人的根本差距,就藏在日常的習慣裡。
一個人的財富,不僅僅是運氣、教育、勤奮工作的結果,也是日常習慣的結果。
成功的人往往養成了許多富有的習慣,幾乎沒有貧窮的習慣。
而不成功的人正好相反,有許多貧窮的習慣,富有的習慣則屈指可數。
調查中白手起家的人之所以成功,在於其擁有「富有的習慣」。
那些會賺錢的人,都有這3個習慣。
1
習慣閱讀
美國有一位傳奇人物——黑人名醫本•卡森。
從小在底特律的一個貧民窟長大,在學校的成績很不好。
他的母親為了讓他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要求他每週閱讀兩本圖書館的書籍,並寫一份讀書總結給她看。
雖然母親沒受多少教育,只能勉強看懂卡森寫的文字。但她還是把書面報告仔細地檢查、仔細地閱讀後再翻下一頁。她會在頁面頂部做上標記表示認可。
不出所料,母親的方法十分管用,他在學業上突飛猛進,考入耶魯大學。
最終,他成為全球首位開創分離連體雙胞胎手術的外科醫生、電影《妙手仁醫》的原型、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競選人中唯一的非裔。
卡森曾把自己在學業上的突飛猛進,歸功於良好的閱讀習慣。
無獨有偶,在湯瑪斯·寇里的調查中也發現,88%的富人每天都會至少閱讀30分鐘。
無論是在上下班途中聽有聲書,還是下班後回家閱讀,他們總會主動獲取知識,堅持與時俱進。
寇里的研究顯示:
有58%的富人主要閱讀名人傳記,他們會從這些傳奇人物身上吸取人生教訓;
有55%的人習慣閱讀個人修養或成長類書籍,他們會找到裡面的方法論,提升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有51%的富人喜歡閱讀歷史書,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閱讀歷史書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今天,並辨明未來的發展方向。
顯然,富人不會為了娛樂去讀書,他們的閱讀是以自學和自我提升為主。
2
習慣思考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情: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者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就是這樣的村上春樹,在創作小說二十餘年裡,幾乎從未遇到才華枯竭的尷尬境況。
也許正如作家王開嶺說: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融入到社會中,適應這個社會,並成為其中一部分。
因此,我們會儘量不讓自己過於突出,以期用這種方式來換取安全感和歸屬感,最終卻慢慢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淪為平庸。
終身成長詞典《98:羊群效應》說:從眾是一種本能,下意識的行為,執行起來很容易,心理負擔也比較小。而獨立思考不從眾,卻相對難,需要勇氣。
那些成就事業者,往往是有勇氣拒絕從眾,保持獨立思考的人。
大部分富人總是習慣把自己從群體中抽離出來,定期給自己獨處的時間用來思考。
叔本華在《思想隨筆》裡也說:
從根本上說,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
看一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通過他的眼神就能看出,善於獨立思考的人,他們的眼神充滿從容和淡定。
事實上,無法讓自己與他人區分出來,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
3
習慣設目標
美國名人阿諾德·施瓦辛格出生在一個奧地利十八線小鎮,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就和他驚人的目標感有關。
青少年時期他看到了著名演員派克的雜誌報導,此人在英國貧民窟長大,靠健美成為環球先生,後來到美國拍電影,還娶了個南非美女。
受到派克的激勵,施瓦辛格設定目標——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健美運動員。
他開始刻苦而持之以恆地練習健美。
據說,在某屆奧林匹亞先生健美大賽臨近前,施瓦辛格的父親去世了,但他以會讓他的訓練分心為由,拒絕了母親讓他回家參加喪禮的要求。
儘管這讓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但多年後施瓦辛格依然認為,當時的決定對他自己是正確的。
在這樣強烈的目標感下,他很快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成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健美先生。
後來他繼續設定新的目標,比如進入好萊塢,成為一名政治家,而這些目標全都一一實現。
施瓦辛格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不斷設定目標並執行的一生。
在寇里的調查中顯示,幾乎每一個富人都有認真設定目標的習慣。他們會不斷完善自己的目標,堅韌且激情滿滿地追求它們。
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可以讓你產生長期的幸福感,最終轉化為大量的財富。
《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中說:我們的行為受到品位、情感、偏見、慾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
從以上富人的習慣裡,我們可以看出,富人最注重的其實是每天的個人提升。
也就是說,持續性的成長,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