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挖出千年古井,專家表示:改寫香港歷史,戳穿英國的世紀謊言
今日的香港雖然有些擁擠、蝸居,但有一點的是香港恐怕依然是中國最繁華的地方,那裡有著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中國南部繁忙的金融中心和地區貿易通道。
當然,很多人都說香港有今天要感謝英國人,是英國將香港從小漁村發展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這是我們一貫的認知,尤其是英國人,他們總是如此宣傳。
那麼,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在港鐵興建沙中線時,施工人員在九龍馬頭圍意外挖出了大量宋元時代的古物及遺址,包括至少六口古井,200處遺跡,1000多箱普通器物及3700件重要器物,被稱之為「過去60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堪稱顛覆性,極可能改寫香港歷史。
對於這次的意外發現,香港的歷史學者及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專家認為:這是香港繼1955年發現東漢古墓之後,最大的考古發現,而且其重要性比東漢古墓更重要,甚至可以改寫香港的歷史。
而改寫歷史的就是這些千年古井。那麼,一個古井,意味著什麼呢?為何讓專家如此興奮,甚至說改寫歷史呢?
這次發掘的宋朝古井,採用10層花崗岩建造,工序較多,這意味著當時這裡曾是一個大聚落,興建方井的居民比較富有。此外,麻石砌成的明渠、暗渠也證實了香港在兩宋時期已經有城市規劃。
實際上,香港自古繁華。根據已經在香港發掘的墓地遺跡和早期石刻顯示,早在石器時代香港就有人類居住了。漢代時,香港被納入了中國版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內地漢族人遷徙到香港定居。
大約公元7世紀以來,亞洲、非洲和中東等地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繁榮,香港平靜的海港逐漸成為貿易商船的補給之地。除了絲綢,中國還出口瓷器和茶葉,並進口香料和各種農作物。
再後來葡萄牙、荷蘭和法國商人在16世紀到達中國南部沿海地區,葡萄牙在香港附近的澳門建立了基地。到鴉片戰爭時,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被英國人趁機搶佔了香港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又得到了九龍,並繼續向北擴張。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香港不發達,英國人會要香港嗎?
所以說,英國人宣傳他們將香港由漁村變成大都會,無非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而已。在很多史書中也記載了香港當年的繁花。
《宋史·卷三十七》上就記載:「公元1197年,慶元三年夏天,廣東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捕私鹽於大奚山,島民遂作亂。同年八月辛卯,知廣州錢之望遣兵入大奚山,盡殺島民。大奚山者,即今大嶼山等三十六個島嶼之合稱。」
由此可見,當時香港生產、販賣私鹽相當猖獗。
「古汴」即開封,「三山」是福州的別稱,「泉」即泉州,「兩山」也就是今天的東龍洲(南佛堂門)和天后廟所在的大廟灣(北佛堂門)。
這段史料可以顯示,遠在一千多年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已有人在南佛堂門修建石塔,亦可知宋代先民在香港之足跡,香港在當時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重要水道。
由此可見,香港雖是蕞爾小島,早在宋代,卻非人跡罕至。官府既設鹽場,自有戶口提供鹽丁勞作,鹽官起居亦需小吏、衙役關照。而且宋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突飛猛進,宋人已經掌握了建造大型船隻的技術,海上運輸不久便成為普及的運輸方式。
當時廣東三角洲一帶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於是當地米商便利用水路將稻米運至福建。福建商人則會將其土產,例如瓷器與鐵器等經又運返廣東,形成貿易往來。由於廣東與福建之間海上運輸大為興旺,大宋朝廷因而在香港海港東面入口,即當時的佛堂門設立海關汛站,位置距離今天的東龍洲不遠之處,建立了管理的機構,例如稅務等。源自於福建莆田的林氏族譜之中,就記載了當年林氏從福建到香港通商的資料。
由於貿易旺盛,香港經濟活動頻繁,大量人口湧入香港,當時政府還在九龍灣沿岸開闢了多片鹽田,古稱官富場。食鹽產量上升時,部分會運往內陸地區,尤其是粵北及以外的地區,有些時候更取水路運抵廣西的梧州及沿西江再上。
眾所周知,食鹽是生活必需品,不僅事關每個人,而且在古代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所以宋朝的官員因而非常重視食鹽的生產、銷售與分配,會特意委派官員管理,鹽官的官位所在,官富場其後改稱官富寨。
《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碑文記載:蒙古人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后,宋帝與一眾隨員逃往南方,香港成為福建與廣東之間沿岸的交通命脈。
公元1276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季,馬皇后攜帶年輕的宋端宗及其年幼的弟弟趙昺乘船南逃,在溫州與泉州等重要港口暫時停靠。不過當地官員為求自保,拒絕為他們提供安身之所。
沒辦法,他們只好繼續南下,當抵達廣東沿岸,近佛堂門一帶時,丞相陳宜中毅然下令船艦由東南方轉嚮往西航行,駛過狹窄的佛堂門,進入波瀾不興的香港海域。當地百姓知道皇帝來了后,依然出現迎接。皇室成員隨即在現今九龍灣一帶安頓下來。
但元軍一直緊追不捨,年輕的皇帝在此短暫停留後再次逃命。逃亡過程中宋端宗惶恐病發,於1278年4月病亡。隨後趙世傑、陸秀夫立趙昺為帝,並移師於新會崖山(今新會崖山)。公元1279年宋元軍隊於海上決戰。宋軍潰敗,陸秀夫抱帝昺墜海而亡,南宋滅亡。
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學證據,無疑證明香港在殖民時代之前,有過一段相當重要的歷史,同時也給英國人將香港「從漁村發展成大都會」之歷史論述,提出有力的反駁。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他們對香港的貢獻,但香港能有今天還是香港自己和大陸,而不是英國人。( 顏威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