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就是掠奪!西方博物館須歸還搶來的文物,否則罪名永遠!

資料圖片:工作人員在清理圓明園遠瀛觀遺址內的雜草。(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道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新聞》日報網站7月16日刊登題為《西方必須歸還搶來的文物》的文章,作者系前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喬納森·戈爾諾爾,文章摘編如下:

英國人在帝國鼎盛時期奪取的文物,與21世紀在塔利班和「伊斯蘭國」組織於阿富汗和伊拉克製造的混亂掩護下被拿走的那些文物有什麼區別?

根據大英博物館在語義上的掩飾,在後一種情況下,這些物品是被掠奪的,而在前一種情況下,它們是「獲得」的。這是一種缺乏道德有效性的區別。不管是靠槍還是靠考古學家的鏟子獲得的,掠奪就是掠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索不達米亞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在道義上無權割讓其阿拉伯臣民的遺產。然而,19世紀,歐洲考古學家漫遊了敘利亞和伊拉克,把亞述和巴比倫王國的寶藏送到巴黎的盧浮宮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卻沒有受到懲罰。碰巧的是,也是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允許英國大使額爾金勛爵自行搬走了雅典帕特農神廟的一半雕塑,這一行為甚至在額爾金時期也被譴責為破壞文物。歷屆希臘政府都在徒勞地懇求歸還文物。

戰爭結束后,國際聯盟將摩蘇爾、巴格達和巴士拉這三個以前的省交給英國人,後者建立了一個王朝政權來管理他們命名為伊拉克的這個附庸國。他們的傀儡國王從1921年起統治伊拉克直到1932年英國允許伊拉克獨立為止,而在這十年期間,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大英博物館的資助下挖掘了蘇美爾城市烏爾。如今,該館藏有超過1.7萬件由伍利運回的物品。

 

 

資料圖片:大英博物館(視覺中國)

2019年3月,當英國政府將一塊最近被掠奪的具有3000年歷史的楔形文字地界石歸還巴格達時,它向伊拉克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致敬,稱這正是其「當今國家身份的核心」。此次歸還只是「英國繼續致力於幫助伊拉克打造繁榮安全的未來的一個例子」。

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伊拉克擁有地球上一些最偉大的考古遺址,它可以從基於這一非凡遺產的旅遊熱潮中獲得巨大好處,但與之相關的大多數文物卻都在西方國家的首都。要想接受、禮待並從自己的這些遺產中獲益,該地區各國需要的不是偷竊遺產的人偶爾的施捨,而是歸還遺產。

以剛剛開放的巴士拉博物館為例,它有大約100件被掠奪后歸還的藝術品。它所沒有的是早期被掠奪的數以萬計的文物,現在這些文物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這其中包括德國考古學家在上世紀初從巴比倫遺址帶走的具有2500年歷史的伊斯塔門的一部分,現在這件物品收藏在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館。

自稱「屬於世界並服務於世界的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認為,最好將世界上的珍寶集中到許多人能夠看到的地方。這一做法的一個明顯缺陷是,大多數遺產來源國的國民永遠也沒錢去倫敦參觀。

資料圖片:藍天白雲下的北京圓明園一角(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西方博物館不願放棄不義之財的一個不言而喻的原因是,古代的珍品是真正的賺錢工具。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的藏品有助於為它們的國家帶來可觀的旅遊收入——這些收入按理說應該讓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受益。

改變是可能的。2018年,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總統承諾歸還在殖民時代被法國掠奪的非洲文物。2018年12月,大英博物館終於屈服於奈及利亞60年來的壓力,同意歸還一批驚世之作——16世紀貝南王國的青銅牌飾,這是1897年被英國士兵劫掠走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錯誤能被承認和糾正的時代。大英博物館繼續以裝滿不義之財的「世界博物館」的姿態出現,這種自負在當今後帝國時代的世界中是沒有容身之地的。(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