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穴位大全——水泉穴: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小便不利等

【水泉穴位位置圖】

【圖解水泉穴位的位置】

【水泉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谿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谿直下方1寸,當跟骨結節之內側前上部凹陷處取穴。跟骨上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

【快速取穴】取坐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於太谿穴下1橫指處,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中,按壓有酸脹感(圖1)。

【穴位解剖】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脛後動脈的跟骨內側支。

【穴名解說】

【水泉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足少陰之郄穴。

【穴義】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1)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水泉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本穴物質為大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聚集後如同水潭,故名水泉。

(2)腎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經水因本穴所處位置低下而為聚集之狀,只有極少的滿溢之水外傳照海穴的高位,經水的運行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腎經郄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極少部分循經傳於照海穴,大部分則流散於足跟各部。

【功能作用】傳遞水液。

【按摩水泉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小便不利、目視昏花等婦科、前陰及本經脈所過處的疾患。

【作用功效】水泉穴,清熱益腎,通經活絡。

【臨床應用】現代多用以治療子宮脫垂、子宮內膜炎、膀胱痙攣。

【穴位配伍】水泉穴配血海穴、氣海穴、腎俞穴、氣海俞穴、三陰交穴治腎絞痛、腎結石;水泉穴配腎俞穴、中極穴、血海穴治血尿;水泉穴配中極穴、水道穴治腎氣虧虛。配氣海、三陰交,有調經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配承山、崑崙,有舒筋活絡壯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補之多提插。

【針刺方法】水泉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水泉穴,艾條灸5-10分鐘,水泉穴,艾炷灸3-5壯。

【日常保健】

一聽「水泉」這個名字,就能了解它是能使尿液通暢的,一通暢,體內的毒就能排出去。其功效就在於專門消水腫,治療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剛上完廁所,兩分鐘又想上,每次就撒一點。這是典型的腎氣不足,醫院通常診斷為泌尿系統感染。

另外這個穴是郄穴,郄穴都治急性病。什麼是腎經上的急性病呢?比如說,急性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痛證這些方面的問題。老年男性一般都有前列腺的問題,每天也要堅持按揉水泉穴。

此外,這個穴還能治療足跟痛,這是因為腎經上的穴都跟骨頭痛有關係。但要注意這裡的足跟痛也是急性的,比如剛爬完山以後,足跟、腳踝酸痛,不妨揉一下這個穴位,立刻就能緩解。如果長期足跟痛,那就需要改揉大鐘穴或太谿穴。